【一】字的基本信息(怎么读,拼音)

一怎么写

简体

繁体字

拼音

一怎么读

笔画数

1

笔画顺序

【一】字是什么意思、字义及解释

一、谓万物之本也,万物所从始也。汉、许慎《说文解字》:「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汉书·董仲舒传》:「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淮南子·原道训》:「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二、基数之第一数字,整数之单位也。《仪礼·乡射礼》:「却手自弓下取一个。」;《论语·公治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子男同一位。」;《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三、数之始也。《广韵》:「一,数之始也。」;《周礼·天官·冢宰》疏:「一者,数之始也。」;《礼记·曲礼上》正义引吕靖:「一者,数之始。」;《汉书·叙传》:「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也。」;《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兆之浓,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四、多数中之一。《吕氏春秋·举难》:「择务而贵取一也。」;《史记·平准书》:「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刘宋、何承天〈答颜嘉书〉:「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五、一一。《新书·修政语上》:「诸侯万人,而禹一皆知其体。」

六、一次。《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史记·周本纪》:「方一食,三吐其哺。」

七、犹云一旦。《左传·成公三年》:「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乱。」;《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汉书·文帝纪》:「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史记·滑稽传》:「必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呜则已,一呜惊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八、犹独也。汉、扬雄《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谓之独。」;章太炎《新方言·释言》:「《方言》:『一,蜀也。』《广雅》:『蜀,弌也。』《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谓抱一也。』蜀音市玉切,音小变则如束。福州谓为蜀,一尺一丈一百一千,则云蜀尺蜀丈蜀百蜀千,音皆如束。」

九、犹每也。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后汉书·王允传》:「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汉、崔駰〈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

十、犹言其一也。《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十一、犹初也。《易经·萃卦》:「一握为笑。」虞注:「初称一。」;《孟子·梁惠王下》:「汤一征,自葛始。」宋、朱熹《孟子集注》:「一征,初征也。」;《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尹注:「谓初会诸侯,上下得终其礼。」

十二、犹先也。《国语·周语上》:「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注:「一之,先往也。」

十三、犹专也。《尚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孔传:「言子孙皆聪听父祖之常教,于小大之人皆念德,则子孙惟专一。」正义:「小子惟皆专一,而戒之酒。」;《礼记·礼运》:「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正义:「一,谓专一。」;《荀子·修身》:「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淮南子·说山训》:「用心一也。」注:「一,情专也。」;《后汉书·冯锟传》:「进赴之宜,权时之策,将军一也。」注:「一,犹专也。」

十四、?犹纯也。《增韵》:「一,纯也。」;《易经·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正义:「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于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于纯一,则所动乖其理。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注:「一,谓不杂。」

十五、?犹常也。《尚书·咸有一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宋、蔡沈《书集传》:「终始有常而无间断,是乃所以日新也。」;《准南子·说林训》:「尾生之信,不如随牛之诞,而又况一不信者乎。」注:「一,犹常也。」

十六、犹少也。《广韵》:「一,少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一省掩大德。」;《庄子·知北游》:「一不化者也。」;《韩非子·安危》:「国不得一安。」;《后汉书·祢衡传》:「目所一见,辄诵于口。」;刘宋、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

十七、谓无也。《管子·内业》:「一物能化谓之神,一是能变谓之智。」尹注:「一,谓无也。」

十八、谓空也。《淮南子·原道训》:「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鶡冠子·环流》:「空之谓一。」

十九、相同也。《广韵》:「一,同也。」;《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谷梁传·哀公元年》:「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其牛一也。」;《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注:「言圣人之度量同也。」;《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淮南子·说山训》:「所行则异,所归则一。」《史记·儒林传》:「韩生持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

二十、齐一也。同一也。《尚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有克有勳。」正义:「汝等庶几同心尽力,以从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勳。」;《礼记·乐记》:「政以其行。」正义:「政,法律也,用怯律齐一其行。」;《战国策·秦策》:「诸侯不可一,犹建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注:「一,同也。」;《国语·晋语》:「戮力一心。」注:「一,同也。」;《淮南子·原道训》:「是故圣人一度循轨。」注:「一,齐也。」;汉、陆贾《新语·明诫》:「平四海,分九州,同好恶,一风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

二十一、协也。《一字长编》:「一,协也。」;《韩非子·功名》:「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戴之,故安。」

二十二、犹均也。《增韵》:「一,均也。」;《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荀子·成相》:「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

二十三、犹言统一也。《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集注:「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定也。」

二十四、犹聚也,不分散也。《荀子·礼论》:「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注:「一,谓不分散。」

二十五、号令不二也。《管子·幼官》:「必明其一。」注:「一谓号令不二也。」

二十六、犹皆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皆也。《诗·北门》曰:『政事一埤益我』言政事皆埤益我也。」;《谷梁传·成公十二年》:「其曰出,上下一见之也。」;《庄子·天运》:「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注:「一,皆也。」;《后汉书·顺帝纪》:「其阎显、江京等知识婚婣禁锢,一原除之。」注:「一,犹皆也。」;《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今衞君欲其事事一更之,如之何。」;《孔丛子·记义》:「昔者舜臣尧,官才任士,尧一从之。」

二十七、犹满也。整也全也。《左传·宣公十四年》:「一国谋之,何以不亡。」;《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史记·淮阴侯传》:「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信也,一军皆惊。」;《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宋名臣言行录》:「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二十八、终也。《诗经·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飨之。」;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一朝,犹终朝也。」;《孟子·公孙丑》:「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二十九、犹既已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三十、犹甚也,已也。《庄子·大宗师》:「故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晏子春秋·谏上》:「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

三十一、犹昨也,曩也。《后汉书·李充传》:「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注:「一日,犹昨日也。」;裴学海《古书处字集释》:「一者,与囊者同义。」

三十二、用以代替名词。

1.谓道也。冲虚之德也。《韩非子·扬权》:「道无双,故曰一。」;《吕氏春秋·论人》:「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成也。」;《老子·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吴注:「一者,冲虚之德也。」;《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吴注:「一者,冲虚之德。」

2.谓乾元也。《易经·系辞下》:「贞夫一者也。」虞注:「一谓乾元。」;清、惠楝《读说文记》:「一,在易惟乾之初九,即乾元也。」

3.谓人之真也。《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王注:「一,人之真也。」

4.谓善也。《逸周书·命训》:「六方三述,其极一也,不知则不行。」注:「一者,善之谓也。不行善,不知故也。」

5.谓仁也。《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曰,仁也。」;《淮南子·修务训》:「一言而万言齐。」,注:「一言,仁言也。」

6.谓孝也。《吕氏春秋·孝行》:「执一术而百善至。」注:「一术,孝术。」

7.谓诚也。《礼记·礼器》:「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注:「一,谓诚也」;《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宋、朱熹《中庸集注》:「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

8.谓北方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责于一。」注:「一,北方。」;《一字长编》:「按洛书一居下,当坎卦之位,故王冰以一为北方。」

9.谓物也。《淮南子·精神训》:「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注:「上一,道也。下一,物也。」

10.谓身也。《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释文:「一,身也。」

11.谓质也。《说苑·反质》:「夫诚者一也,一者质也,君子虽有外文,必不离内质矣。」

三十三、用作指示形容词,每略去其所指示之名词。

1.谓一理也。《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疏:「吾道一以贯之者,孔子语曾子,言我所行之道,惟用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也。」;《一字长编》:「按此一字,乃包括理字之义,即一理也。」

2.谓一室也。《国语·郑语》:「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注:「言以忠信教导之,其民和乐如一室。」

3.一人,谓天子也,世子也。《礼记·文王世子》:「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注:「一,一人也。」;《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注:「一,谓天子也。」

4.谓一龟也。《淮南子·览冥训》:「观九钻一,知之所不知。」注:「九谓九天,一,龟也。观九天之变,钻龟占兆,所不知事。亦云然也。」;《一字长编》:「按此一字,乃一龟之义,非以一训龟也。」

三十四、犹或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或也。文十八年曰:『一曰就贤也。』『一曰』,『或曰』也。《大戴礼记·夏小正》传曰:『一则在本,一则在末。』《礼记·乐记》曰:『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昭元年《左传》曰:『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五年曰:『一臧一否,其谁能常之。』僖八年曰:『一则以宗庙临之而后贬焉;一则以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以上诸『一』字,并与『或』同义。」;《尔雅·释水》:「泉一见一否为谶。」;《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集解:「或牛或马,随人呼召。」

三十五、若也、苟也,表假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汉、贾谊《新书·五美》:「地制一定,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三十六、犹乃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乃也。《吕氏春秋·知士篇》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高注曰:『一,犹乃也。』又〈贵直篇〉曰:『士之通弊,一若此乎。』《史记·商君传》曰:『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义并同也。』。」《淮南子·道应训》:「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此乎。」

三十七、语助词,盖用以加强语气者也。《尚书·盘庚中》:「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孟子·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集注:「言为死者雪其耻也。」;古诗十九首:「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三十八、犹另也。《国语辞典》:「一,另外其他者。如蝉,一名知了。」

三十九、犹才也。《国语辞典》:「一,才。如他一听就懂。」

四十、《国语辞典》:「指定某个之称,如一天,他又来了。」

四十一、《国语辞典》:「表略为之意,如看一看,嚐一嚐。」

四十二、表突然。《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黛玉将头一扭。」

四十三、《国语辞典》:「表乍行某事或乍有某种现象之意,如用手一摸,天气一凉,甩手一走。」

四十四、表连续。《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这一向病着,那裹有什么新鲜东西。」

四十五、表完全或极度。《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凡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好。」

四十六、表总数也。《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人。」

四十七、卦之阳爻作一。《易经·乾卦》:「元亨利贞。」宋、朱熹《易本义》:「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云云,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类,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

四十八、乐谱表示音调之符号,或作乙。《宋史·乐志》:「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辽史·乐志》:「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也。」;《一字长编》:「按:上、尺、工、凡、五、六、一,七音,与今日乐谱中1(do)2(re)3(mi)4(fa)5(sol)6(la)7(si)七音同。而合乃六之低音,四乃五之低音,勾乃一之低音也。又旧乐谱中一或作乙。」

四十九、与壹通。古文作弌。《仪礼·士冠礼》:「壹揖壹让升。」注:「古文壹皆作一。」疏:「一、壹得通用,虽叠古文,不破之也。」;《仪礼·士相见礼》:「君答壹拜。」注:「古文壹作一。」;《国语·晋语》:「镇靖者修之则壹。」注:「壹、均,一也。」;《广雅·释诂》:「一、壹,弌也。」;明、张自烈《正字通》:「秦法,数目字,单文者易以茂密字,一作壹,二作贰,三作参。」

五十、姓也。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一,见《姓苑》。一炫宗,延川人,正寿中,任灵寿县丞。」;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一,代北姓。后魏一那娄氏之后,望出谯郡,见《姓觿》。按氏姓谱一氏列有一炫宗,一善三人。」

五十一、注音符号韵母之一。读如衣,单韵。(与他韵符相拼,为结合韵母。读时舌前上升,接近硬颚,使音由舌叶与硬颚之间自由外达,毫不摩擦。本韵符写法有二,竖行作一,横行作1。)国语罗马字母为i。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