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福克納

拼音

fú kè nà

怎么读

【福克纳】的意思和解释

【福克纳】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是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说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长篇和中短篇小说见长,然而他同时也是一名出版诗人和编剧家。

大多数福克纳的作品背景被设定为他的故乡密西西比河畔,同时他也被认为最重要的南部作家之一。与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伦、弗兰纳里·奥康纳,杜鲁门·卡波,尤多拉·韦尔蒂,田纳西·威廉斯齐名。


目录
生平

福克纳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从小深受密西西比河畔的影响,在气息浓厚的美国南方长大。当他四岁的时候,他全家搬到了牛津镇的附近,在哪他度过了他的后半生。牛津镇是他的小说中杰弗逊镇的原型。而隶属于牛津镇里的密西西比里的拉菲特郡同样也是他小说中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的原型。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个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在当年南部邦联军内任上校,修建过一条铁路,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着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写作生涯早期,一位编辑错将他的名字拼为「Faulkner」,福克纳本人也决定将错就错使用下去。

他最闻名的作品有:《声音与愤怒(喧哗与骚动)》(1929年)、《我弥留之际》(1930年)、《八月之光》(1932年)、《不败者》(1938年)、《押沙龙,押沙龙!》(1936年)。他还是多产的短篇小说家: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十三篇》(1932年)收录了他最受文学界赞誉的(也是频频被各种文集选录的)短篇小说,包括《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红叶》、《夕阳》和《乾燥的九月》。 1930年代中,为了赚钱他出版了低俗小说类型的《圣殿》(Sanctuary)。其中邪恶、堕落腐败的主题(伴随浓厚的南方哥德风格)在今日仍然影响着通俗文学。此书续作《修女安魂曲》是他唯一出版的戏剧;引言就是整个一句话,复杂绵延的结构一直拖了几页才结束。他凭《寓言》获得过普利兹奖;凭《故事选集》死后获得国家图书奖。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 Gambit),主角为律师加文·施蒂芬斯(Gavin Stevens,也出现在福克纳其他一些小说内),对约克纳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他在牛津(密西西比州)的故居也改成了博物馆,由密西西比大学管理。

后来他在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To Have and Have Not)改编电影剧本,导演都是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福克纳和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卡彭特还有一段恋情。

他也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就会持续很久。而且经常躺在床上喝,还要家人带酒来陪他。有一则趣闻这样描绘:1949年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准备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当天,他侄子也拿酒来拜访,庆祝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大获全胜。虽然当时醉得神志不清,福克纳还是将这两件事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意识到家人是在骗他,改动了去瑞典的日期,为的就是怕他在领奖的时候还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后,他还是一直喝到了真正啓程为止。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观点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辞汇。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羡艳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他和风格简洁明了、乾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一般认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敍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着作

《士兵的报酬》 (Soldiers' Pay)(1926)《蚊群》(Mosquitoes)(1927)《萨托里斯》(Sartoris)(1929)《声音与愤怒(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圣殿》(Sanctuary)(1931)《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塔门》(Pylon)(1935)《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1936)《不败者》(The Unvanquished)(1938)《野棕榈》(If I Forget Thee Jerusalem (The Wild Palms/Old Man))(1939)《村子》(The Hamlet)(1940)《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闯入坟墓的人》(Intruder in the Dust)(1948)《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1951)《寓言》(A Fable )(1954)《镇》(The Town)(1957)《大宅》(The Mansion)(1959)《掠夺者》(The Reivers)(1962)《春景》(1921)《大理石牧神》(1924)《这片大地》(1932)《绿枝》(1965)《密西西比诗歌》(1979)《海伦与密西西比诗歌》(1981)


影响

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几乎无人所知尽管他的作品频频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被发表。他现在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