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篇】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洞穴篇

拼音

dòng xué piān

怎么读

【洞穴篇】的意思和解释

【洞穴篇】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内容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以洞穴来说明人追求善的过程。在比喻中,有一群人在地下洞穴里,四肢被綑绑,其后方烧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着火光所映射出的影像,其中一人会辨识出其中虚假,走出洞穴接触阳光。刚出洞穴的人会因为眼睛不适应光源,而无法睁眼分辨事物的真假,因此需要先从影子、水的倒影开始,认识到幻象与真实的差别,之后才能直视太阳,也就是智慧的共相 ─ 善。

洞穴隐喻

柏拉图以洞穴引喻他对真理、知识的看法。他把世界分为观念界与现象界,而不变的知识存在于观念界。眼前的世界是现象界,洞穴中所见之光影甚至洞穴外的真实事物都不是真的知识。太阳在这隐喻中代表的是内在的观念,是真理和善,也是人最终的理想与追求,没有这种观念,人就无法辨识出外在世界的事物。

在教育上的启示

1.人多处在封闭的状态:人们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并习惯之,然而眼前的事物并非真正的知识。2.走出封闭才能找到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才能走出洞穴,寻找象徵真理智慧的太阳。3.教育即在协助人走出洞穴:教育目的其一即在训练人寻求真理。方式即为教师引出学生内在理性、观念,进而产生认识真理与世界的能力。

柏拉图的形上学

(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将世界切割为智慧和感觉部分的二元论。˙知识的两个条件为正确无误与客观事实,因此感觉不是知识(局限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可见的世界(影像、猜想、信念、实际事物)˙可知的世界(知性、理性、数学几何、理型)

柏拉图的知识论

˙人类心智从无知进展到有知,其中的过程是由意见上升到知识。意见所把握的是影像与个别物体,此时人的心态是幻想与相信。知识的对象是可知之物,包括理型(idea)与数学,此时人的心态是认知与推想。˙知识可分为四个层级:images → sensible → intelligible → form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