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应验预言】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自我應驗預言

拼音

zì wǒ yīng yàn yù yán

怎么读

英语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应验预言】的意思和解释

【自我应验预言】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目录

期望理论定义

是指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期望,往往成为被期望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亦即一个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会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败,他人就会失败,故称之为期望理论,又称为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起源

由莫顿(R. K. Merton)于1948年在The Antioch Review期刊发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而来,旨在解释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到一个情境的结果或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表现,例如,标签某人为罪犯,而以罪犯对待之,那个人可能就倾向于他人期望而产生犯罪行为。

应用

于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桑莎(R. Rosenthal)与杰柯布逊(L. Jacobson)将其应用在教育上,进而出版《教室中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提出教师期望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后续研究进展

古德(T. L. Good)、布洛斐(J.E. Broophy)、韦恩斯坦(R.S. Weinstein)相继投入教师期望理论研究,提出教师期望模式五个步骤:1. 教师对特定学生期望特定行为和成就2. 因为教师对于学生不同期望,教师会以不同行为对待学生3. 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使学生知道教师所期望于自己的是什么行为与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与抱负。4. 若这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持续一段时间,而学生并未以某种方式改变,则教师将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高期望学生将达高成就水准,低期望学生则达低成就水准。5.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学生的成就与水准将越来越接近当初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英文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自我应验预言英文关键字: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参考书目

注1:吴清山、林天佑 (2007),教育e辞书, p.46-47, 高等教育。

【自我应验预言】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自我应验预言是罗森索(R. Rosenthal)与杰克布森(L. Jacobson)研究教室内教师期待与学生智能发展的关系,并于一九六八年出版〔教室中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书中提到为探讨上述关系,以美国西海岸的橡树学校(Oak School)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可能成为后者的自我应验预言 ,亦称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当教师期待若干儿童的智能显示较进步的发展时,那些儿童就会有较进步的表现。晚近许多的实验也支持教师运用期望造成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发生在教室情境中,即使教导学生运动的技能亦然;所有的研究虽非都显示类似的效应,但是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如此。
      罗森索与杰克布森为了说明这种教师的运作,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假设,曾引用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卖花女〕剧本中,演员杜立特(Eliza Doolittle)的话表示:
      你确实真正见到,……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她表现的行为方式,而在于她所得到的处置方式。对哈金斯教授来说,我总是一个卖花女,因为他把我当卖花女看待……但是我知道,对你来说,我可能是一个淑女,因为你总把我当淑女看待。
      一项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在预测教师期待以及报告他们与教师交互作用的差异模式方面,其准确性不如高年级学生;但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期待重视的程度,高于高年级的学生。

--作者:王文科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