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王哲

拼音

wáng zhé

怎么读

【王哲】的意思和解释

【王哲】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王哲(1112~1170)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终南刘蒋村人,始名中字,字允卿;从小就卓然不群,既长美须眉,躯干雄伟,弱冠修进士业,隶京兆学籍,才思敏捷,善于属文,亦喜弓马;金天眷初(1138)应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后以文武皆无所成,乃慨然入道,并改名王哲(即王喆或王嚞)。
      其时女真族与汉族杂处,在金太宗统治期间,女真人利用军事政治特权,大肆掠夺兼并汉人土地,贫民无地可耕,流离失所,由经济的矛盾,发展而为民族仇恨。在金人敌视汉人,武将轻薄儒士的情势之下,知识分子只能怀玉于中,同尘于外,甚或囚首垢面、佯狂忍辱,隐遁山林,慨然入道。
      王哲乃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与玉蟾和公,灵阳李公,三人结茅刘蒋村,倡道关中;大定七年,王哲过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直抵宁海州(今山东牟平)收七真,立三教会,正式创教,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其立教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教。
      所谓七真是指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丘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不二(清净)七人,而以全真名教,固然是要承〔道德经〕本旨,但绝不是复老子之旧,更重要的是它要创「三教圆融」之新,即在〔道德经〕的基础上,融合儒释道三教「理性命之学」,走三教合一的道路。王哲常以〔孝经〕、〔心经〕和〔道德经〕三经,教其门徒,在他云游各地时,于文登建「三教七宝会」,于宁海建「三教金莲会」,至福山又立「三教三光会」,至登州又立「三教玉华会」,至莱州又起「三教平等会」,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表明他不独居一教,而主张三教平等。他写的〔三州五会化缘榜〕,就是专门弘扬这个主旨。王哲认为三教表面上分立,但都不离真道;道是三教统一的基础。
      王哲在全真教中居于祖师的地位;完颜璹在〔全真教祖碑〕中,将他与子思、达摩并称。其言曰:「三教各有至言妙埋,释教得佛之心者达摩也,其教名之曰禅;儒教传孔子之家学者子思也,其书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无为真常之道者,重阳王真人也。」商挺〔题甘河遇仙宫〕诗中有「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等句,把王哲比作志欲亡秦的张子房,由高视阔步矫矫英姿,说明他当日行为之积极。故王哲之所以以「全真」名教,就是想表明他在力辟道教种种弊端,恢复老子本旨的前提下,要创立一种「三教圆融」的道德性命之学,以达到「全精、全气、全神」的最高境界。
      本来三教之学,各有其旨,宋儒主「理」,禅宗主「性」,道教主「命」,三足鼎立。全真教为追求「三教圆融」,所以主张「性命双修」。要使三教归一,当然要讲求理性命三者之统一,王哲则运用道教精气神三个范畴来论证理性命统一问题,因此王哲指出:「道者,了达性命也,性命者是精血也,精血聚而成人形体,形体仅是肉身之根本,而真气者,才是性命之根本。」而强调气、神、性命之统一。
      王哲又指出:「气壮神清爽,心闲性逸安,了了通三道,圆圆做一团」,「上中下正开心丹 ,精气神全得祖风」,要气、神、性命能体用如一,始能达到三教圆融的全真境界。
      金世宗大定十年,王哲谢世,由第二代马钰继任。马钰曾西游陇州行化,东到长安祈雨,在关中弘教十年,才东归宁海;次年(1183)羽化,始终固守王哲(重阳)之旨不变。

--作者:程运

【王哲】 图片鉴赏

王哲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