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不言之教

拼音

bù yán zhī jiào

怎么读

【不言之教】的意思和解释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词训诫,而天下平治。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词训诫,而天下平治。《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不言之教是指善守自然之道的圣人,无心施为,不以言教法合治理百姓,使百姓自然化成。「不言之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要旨之一,常与「无为」一辞并举,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都在说明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为政者,能崇法自然无私无欲的精神,无为而治,使得天下百姓皆蒙其利(参见「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学说的理想,旨在矫治执政者有为多欲的弱点。老子深用权力私欲常使执政者嗜杀好战,横徵暴敛,陷百姓于水火之中,无以为生。老子于是推崇理想的为政者,善守自然之道,不以政令傜役苛扰百姓,以无为取代有为,以不言取代多言(这里「言」泛指言说文字,也指法令),因此可以说「不言之教」正是「无为而治」的一部分。
      同时「不言之教」也是修道者应有的美行。根据老子学说,「静笃」、「希言」都是修道者的基本品德。自然无心施化,温柔静笃,所以能长久,修道的人效法自然精神,也当如此。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德行敦厚沈静的人自然寡言,反之性情躁急的人往往多言。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多言有为好像自然界的急风骤雨,不会长久。其次老子认为文辞言说出于人的智伪私心,与自然之道不合,所谓「多言数穷,不用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勉励人「希言」、「贵言」,乃至于「不言」。如〔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希言自然」,正如孔子所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予欲无言」(见〔论语.阳货篇〕),天地自然以作为表现,从来无言,此处孔老思想最为近似。又如〔道德经〕第十七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有言多言,往往流于花言巧语,渲染欺蒙。因此执政者愈是想假借言辞,赢取信任,愈是不足以使人相信。理想的为政者深明此理,所以能静默慎言,推行政事,不着形迹。一旦施政成功,百姓受益,以为是自然的结果,而不知是为政者的苦心孤诣。
      由上可知,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是「无为而治」的一部分,与有为多言相对。「不言」与「贵言」、「希言」相同,是修道的人崇法自然应有的修为工夫。
      老子之后,〔庄子.德充符〕也曾谈及「不言之教」。庄子在〔德充符〕中,以「形残德全」的兀者(脚受刖刑的人),讥讽一般人「形全德残」。他借用孔子弟子季常之口,推崇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耶?」也就是说王骀以身教、以精神人格感召弟子,不用言说辩论,使人受教于无形,潜移默化,终于心灵空虚的求教者,能够精神饱满而归。庄子显然是将老子「不言之教」的政治理想,用来具体说明道家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不言之教」或是「身教」。「言教」是施教者重用文字言说,来指导受教者举止行谊与人生方向,「不言之教」则是施教者以人格德行示范,使受教者因感悟而身体力行。故而「身教」的效果,高于「言教」。师道隆窳,系于教师个人的品格德行,若只夸夸其言训诫学生,自身却不能以身作则,必然降低教育的效果,也不能确切的建立师道。

--作者:俞懿娴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