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戴震

拼音

dài zhèn

怎么读

【戴震】的意思和解释

【戴震】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1723~1777)字东原,清学者,安徽休宁人。长于考辨,尤精小学,着有《考工记图》、《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等书多达二十余种,立说精辟透澈,为清代的名儒。
【戴震】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戴震

字东原。

年代

生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享年五十五岁。

传略

幼年即展现其对考据、文字的天赋,十七岁时,师事安徽婺源的江永,位后来的考据训诂打下极佳的基础。曾赴北京,与乾隆时闻名的考据家王鸣盛、钱大昕等人交游。戴震早年受江永训诂之学的影响极大,亦极用力于此学,为集朴学吴皖两派之大成者。三十八岁时以举人充任四库全书编纂官。戴震虽以学问名世,但历次赴试皆不第,后得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庶吉士,乾隆四十二年卒于官。戴震生当对宋代理学反动的乾嘉时代,凡言性言理者皆受「枯薄无本」之讥。戴震的义理不从程、朱的观点出发,而是从训诂来支持他的义理系统,晚年成《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二书,亦颇以此自豪,为时人皆尊其考证而轻视义理,章学诚云:「凡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名物、制度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注《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时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章氏遗书·书朱陆篇后》

着作

戴震一生的着作主要在乾嘉朴学上,除了《尚书今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尔雅文字考》等等,思想方面的着作主要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法象论〉、〈读孟子论性〉等篇。

见吴臻《中国思想史概论》 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6年10月。

【戴震】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1723~1777)字东原,清安徽休宁人;生于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十岁时始能言,然于读书,则过目不忘,且读书时必探求其义,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七,有志于圣贤文学,乃从婺源江慎修游,讲习礼经、制度、名物及象纬,推步乐律音韵,皆洞彻其原本,乃益精研〔尔雅〕、〔方言〕诸书及汉儒传注,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辨,以排击前贤。尝曰:「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薄训诂之学,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未能通,妄谓通其心志。此惑文甚者也。」又说:「有汉儒之经学,有宋儒之经学,一主于训诂,一主于义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凿空得之矣,奚取乎经学?惟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训诂,训诂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乃因之而明。古圣贤之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训诂义理而二之,是训诂非以明义理,而训诂胡为?义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势必流入于异端曲说而不自知矣。」年二十九,补诸生,性介特,多与物件,落落不自得,家贫甚,闭户着述不辍。乾隆二十年(1755),入京师,时纪昀、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王昶诸公官京朝,以学问为尚,戴震皆与为友;尚书秦蕙田领算学求精于推步者,延至其邸,佐五礼通考分辑观象授时一门;既而尚书王安国延教其子念孙,从受经。乾隆二十七年,举于乡,屡赴礼部试,不第;尚书裘日修延教其子行简,直隶总督方观承,聘修直隶河渠书,未竟,观承卒;朱文正公方官山西布政使,聘修汾州汾阳府县志。三十八年开四库馆,荐充纂修官;三十九年,复试礼部不第,命与诸贡生同赴殿试,赐同进士,选任庶吉士。
      戴震出仕时间极短,大部分时间均从事教学,晚年掌教金华书院,从学者甚众。其为学大指,在精求正诂,通三代典章制度,而因以确知义理之归,极深研几,志愿至为闳大;而学问渊博,着述甚多,较着者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原象〕、〔毛诗补传〕、〔考工记图〕、〔尔雅文字考〕、〔六书论〕、〔校正水经注〕、〔算经〕等。
      王德甫说:「东原(戴震)之学,苞罗旁魄于汉魏唐宋诸家,靡不统宗会元而归于自得,名物象数,靡不穷源知变而归于理道,本朝之治经者众矣,要其先之以古训,折之以群言,究极乎天地人之故,端以东原为首。」段玉裁为戴震之高弟,〔清儒学案·东原学案〕附录中载有段玉裁对其师的评论,曰:「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自古圣人制作之大,皆精审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实,综其始终,举其纲以俟其目,与以利而防其弊。〔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非考核之极致乎。圣人心通义理,而必劳劳如是者,不如是不足以尽天地民物之理也。后之儒者,尽分义理、考核、文章为三区,别不相通,其所为细已甚焉。先生(指戴震)之治经,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盖由考核以通乎性与天道,既通乎性与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用则施政利民,舍则垂世立教而无弊。浅者乃求先生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之间,惑矣。」可谓推崇备至。
      戴震的思想以心理分析为根据。他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指出:天道就是阴阳五行,人之生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是以有血气心知;阴阳五行是道之实体,血气心知是性之实体。有实体故可分,有分故不齐;有血气是以有欲,有心知是以有情有知,给于欲的是声色臭味,发乎情的是喜怒哀乐,辨于知的是美丑是非。此欲、情、知是性的原质,其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原于人己界限之明与不明。人己界限既明,则彼此不相侵越,自能各遂其欲,各得其情,是谓之善;人己界限不明,则彼此互相侵越,因而情欲发动有过与不及的现象,是谓之恶。故就欲言,专欲为恶,同欲为善。欲遂己之生,乃致戕贼人之生而不顾,是为恶;欲遂己之生,亦遂人之生,是为善。就情之发动言,发而中节为善,有过与不及为恶,而其条理则得之于知;知能辨别是非,推己及人,使人各遂其生,使人都能顺情遂欲。故欲与理实非对立,而理即在欲中,舍情欲无所谓理。故戴震说:「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绝情去智,充塞仁义。」又说:「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其言与孟子不尽相同。
      在治学方法上,戴震重视基础训练,反对躐等而进,他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所谓不以人蔽己,是说自己应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所谓不以己自蔽,是说不要以主观的成见妄加评断。他又说:「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以为断。」是说汉晋之弊在于以人蔽己,而两宋之病则在于以己自蔽。因此在治学方法上,戴震主张要实地作客观的考证,证据不充分者,则作为假设。如说:「凡仆所以寻求于遗经,惧圣人之绪言闇泯于后世也。然寻求而有获十分之见者,有未至十分之见者。所谓十分之见,必徵诸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钜细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之也。……既深思自得而近之矣,然后知孰为十分之见,孰为未至十分之见,如绳绳木,昔以为直者,其曲于是可见也,如水准地,昔以为平者,其坳于是可见也,夫然后传其信,不传其疑,疑则阙,庶几治经不害。」其所说十分之见,即是真理,未至十分之见者,即是假设;由未至十分之见的假设,到十分之见的真理,是研究学问必经之阶段。由「昔以为直,而今见其曲,昔以为平,而今见其拗」,则为科学研究之一定程序。不仅如此,为学尚必须精审,否则虽淹博,必至泛滥。因此他说:「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为真也。」这种尚科学、重实证的方法,可惜只用在文字的考证上,而没有应用到自然科学方面,是其缺憾。
      在清代考证派中,戴震可居于领导地位,影响亦极深远;其及门弟子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均能继其业并加发扬。在考证学界戴、段、二王并称,师弟子四人对整理国学古书贡献甚大,可谓为清学之中心人物。(参见「戴东原的学说」)

--作者:程运

【戴震】 图片鉴赏

戴震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