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悲觀主義

拼音

bēi guān zhǔ yì

怎么读

英语

Pessimism

【悲观主义】的意思和解释

【悲观主义】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一种以为世间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苦恶大于喜乐的主义。主张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恶,死亡才能获得解脱,否定了人生的价值。与乐观主义相对而言。叔本华(Schopenhauer)是此一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悲观主义】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一种以为世间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苦恶大于喜乐的主义。主张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恶,死亡才能获得解脱,否定了人生的价值。相对于乐观主义而言。德国的叔本华(Schop-enhauer)是此一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悲观主义又称厌世观,或称悲观说。其字源由拉丁语pessimus而来,原意谓丑恶,因此有译为丑恶观者。持此论者常以为世界人生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认为此世界毫无留恋的价值。苦与恶,不但在程度上超过乐与善,时间上也是苦长乐短,在分量上也是恶多善少。所以俗人常说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无望,人心险恶,世事多丑态。常从坏的、罪恶的、丑陋的方面衡量事物。这种悲观的态度,远比悲观主义之研究与字的产生为早。
      与悲观主义相反的是乐观主义(Optimism),在哲学上的各种学说或信念上只居于次要的地位。悲观主义或乐观主义主要是从各个人的意见或态度而定,以个人的经验或态度做为判断标准。个人气质与价值经验受个人文化情境的影响超过哲学学说。个人在判断悲观或乐观时,又受当时的心理、物质、历史特性的以及当时支配整个环境的主要文化模式的影响。
      虽然一七九五年英国诗人及哲学家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的信里已出现悲观主义字样,但却到十九世纪才广被使用。从哲学观点谈悲观主义者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华反对将黑格尔主义(Hegelianism)当做一个有系统的理性的乐观主义。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也许跟他不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关,据说他的父母均有精神错乱症的遗传。他自己成为神经质的单身汉,孤独地与他的狗一起过日子,他的一生及哲学生涯常遭到其他学者的排斥,因而更形成他的敌对观。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深信实在是理性的,他以完美的理性世界证明乐观主义哲学。叔本华认为实在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意志及生活,因此是罪恶。黑格尔认为现象是固定的实在,叔本华则认为现象仅是各种幻影。
      黑格尔将精神世界当做一个理性的力量而主张乐天主义。他认为理性感常可约束万事万物而使人能组织、分辨并解释经验,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但是叔本华则相信非理性的意志主宰理性,事实上,意志的功能反覆无常,而且控制理性。他认为意志在三种不同的领域里表现其功能,即物质、植物或动物和人性。意志在每个领域里即是一种力量,一种非理性的冲动、驱力或本能。在物质领域里,意志显示其物理引力的力量,与电有关的情感冲动或者化学的力量等形式。在动物本质的领域里,除以上各力量外,再加上本能的情感冲动。在人性的领域里,知觉的欲望结合其他的力量而成为意志。只要有力量的知觉本质之处即有痛苦。因为人觉察到他的贪欲、希望和需要。人的痛苦是最确切和最强烈的,尤其那些有高智慧的人,他们不快乐是由于了解到错综复杂地悲惨命运。
      叔本华的痛苦概念与近代心理学之挫折观念相通。他说知觉意志经由一种障碍,一方面摆在短暂目标上,即痛苦上,另一方面置在获得满足的目标上,即所谓之快乐或幸福。叔本华的人生展望是凄凉的悲观主义,因为他坚信,人没有最后的目标,也没有办法衡量痛苦的终点。没有欲望能够获得满足,即使满足了某些部分,仍然为数量不少的挫折而苦恼;况且对一件事满足时,一刹那后满足又已消失,又在渴望其他事物。而且满足了一种欲望后,立刻又觉得厌倦起来。
      根据叔本华的看法,世界积极的工作,不但不是道德的善,反而是罪恶。快乐是消极或积极,依其能否在短暂间免除罪恶与痛苦而定。如动物界扩大残忍吞食即显示出在宇宙中罪恶占优势,因为某动物在拼命吃另一动物时,吃者与被吃者不会受到同样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之本体为盲目的意志。盲目意志的冲动,刺激人类使其活动而产生欲望。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所以痛苦也永远无法休止。因而人生常困苦,世界毫无留恋的价值。

--作者:林永喜

【悲观主义】 图片鉴赏

悲观主义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