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皮影戲

拼音

pí yǐng xì

怎么读

英语

P′i Ying Hsi Wayang Kulit

【皮影戏】的意思和解释

【皮影戏】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史记》、《搜神记》的记载,汉武帝时已有类似皮影戏的出现,演变至宋代甚为流行。明、清两代,民间表演皮影戏风气已十分普遍。表演时用木板搭起一平台做为影台,台上挂起布幕做为影窗,利用灯光将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艺人一边操纵剪影,一边配合音乐演唱,其内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说。也称为「皮猴戏」、「驴皮影」、「影戏」。
【皮影戏】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用木板搭起一平台做为影台,台上挂起布幕做为影窗,利用灯光将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艺人一边操纵剪影,一边配合音乐说唱。
      【造句】皮影戏在中国起源很早,相传开始于汉代而兴盛于宋朝。 △皮猴戏、驴皮戏
【皮影戏】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皮影戏在台语称作「皮猴戏」,是一种将羊、驴、牛皮刻成的人物,以木竹筷黏接操纵,搭配灯光投影和音乐伴奏演出的民俗技艺。

目录

起源

皮影戏的起源,有埃及与印度两种说法。主张埃及起源者由于皮影戏偶的脸部皆为侧脸、眼睛却是正眼,与埃及壁画造型相似,因此认为皮影戏最早出现于埃及,后来传至由中东、印度而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另一说则透过田野调查,主张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东,大约在两千年前传入印度,一千年后随着印度教的传播又影响缅甸、爪哇与印尼等地,直到现在仍每天搬演印度教的史诗神话故事。在印度南部有两省(坦米尔南度、喀拉拉)被印度人视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当地皮影戏至今发展不衰。

宋代,皮影戏由华侨从爪哇引进中国,不但在中国生根发展,也发展出小型、精致、灵活的皮影戏偶。台湾的皮影戏最晚在清中叶从潮州传入,特别盛行于南台湾,戏团曾经多达数百团,但战后开始没落衰微。(注1)

制作与演出

皮影戏偶以羊、驴、牛皮为材料,依照角色的性格雕刻出不同的形象与花纹,经由染色、涂上桐油,最后形成具有相当硬度的人物侧影。皮影戏的造型以平面的线、面、纹样镂空而成,以一种变形而夸张的手法表现角色的特徵,用色也十分强烈鲜明。戏偶的头可以取下替换,手、脚、膝、腰也都可以活动,以二或三支筷子操纵演出。(注2)

皮影戏可分成「文戏」、「武戏」两种,文戏重音乐与唱腔的表现,武戏则强调武打动作与声光效果,演出则大多配合宗教节庆、酬神、婚丧喜庆等场合。

发展现况

目前台湾的皮影戏团都在高雄市大社、弥陀一带,有东华皮影戏团、复兴阁皮影戏团、永兴乐皮影团、合兴皮影戏团、福德皮影戏团等。最闻名的师匠张德成(1920~1995)继承父业,并致力于改良皮影戏,更曾赴日本、美国表演。(同注1)

参考书目

注1. 施翠峰、施慧美,《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艺术》,( 五南,2012二版),页218~222。

注2. 席德进,《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艺术》,( 雄狮,1996十版),页22~23。

【皮影戏】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印尼峇厘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十一世纪东爪哇爱楞加王(King Airlangga)的宫廷中甚为盛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峇厘石碑,便已提及。「Wayang」是影子的意思,「Kulit」即皮肤之意。皮影戏的戏偶是以水牛皮制作,用一种特殊的铁笔,割制出精致的图像,再涂上色彩;传统上限用红、蓝、棕、黄和涂肌肤的浅赫土色,以及白和黑。一整套皮影戏偶,总共超过一百五十件,所有的角色都是以其外貌辨认,因此服装之细微末节、色彩和轮廓都非常重要,尊贵型的人物,如神只、公主、贵族、英雄都穿戴华丽的宫廷服饰,脸部表情宁静祥和,唇边永远挂着微笑,即使在战争中也不例外,举止仪态就像古典舞蹈般优雅高贵;粗鄙型的人物如恶魔、巨人和小丑,则拥有突出的圆眼、锐利的尖牙,球根般的鼻子,有时太阳穴还冒出两只小角。这些皮偶均以侧面姿态投影在布幕上,并配上旁白吟唱。皮影戏若在白天上演,则不搭布幕,观众可以看到操纵者以悬丝带动色彩鲜艳的皮偶;到了晚上,布幕后点盏油灯,藉着火光摇曳以增加皮偶的动感。皮影戏的舞台象徵宇宙,代表精神世界,布幕代表天空,香蕉树干是大地,火光是太阳,皮偶象徵人类,达郎(Dalang,皮影戏的叙述者)则是引导它们的神明。演出的故事,多半取材自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演出的内容涵盖人生所有层面,并以影子揭櫫人类行为的各种典型,皮影戏本身实自成一个戏剧世界。
  • 《峇厘岛知性之旅系列》。

--作者:张素珠
  • 剧种名。一种用皮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又称「影戏」、「皮影灯」、「纸影戏」、「影子」、「照条儿」等。借助灯光把玩偶投射在半透明的布幕上,在中国传说起源于西汉,唐、宋时期已相当盛行,并流传到国外。分布地区包括河北、山西、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青海、陕西、甘肃、台湾等,遍及大江南北。玩偶的质材分为皮影和纸影两种,皮影有羊皮、牛皮、驴皮等种类,纸影是将纸裱糊三、四层,阴乾后再雕刻。传统皮影玩偶高约七、八寸、现代皮影玩偶增至二尺左右,分为头、上身、两臂、两手、两腿五个部分,表演时使用三根杆子将玩偶控制住,可做出许多动作。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有三种特色:一、玩偶形像是人造的,由人来操纵表演,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二、玩偶出现在布幕上是半侧面的形象,人物和景物均依附在平面的布幕上,具有平面艺术的特点;三、玩偶和景物的雕镂、色彩透明,具有透视艺术的特点。伴奏乐器有二弦、月琴、三弦、笛子、唢呐和打击乐器,幕后持玩偶表演者,身兼演唱者和演奏者,故演出人员非常精简,七、八人就可演出,舞台、道具简便灵巧携带方便,故流传久远。
  •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

--作者:郭玉茹

【皮影戏】 图片鉴赏

皮影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