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魏晉玄學

拼音

wèi jìn xuán xué

怎么读

【魏晋玄学】的意思和解释

【魏晋玄学】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魏晋玄学之兴起,是由于汉代儒家经术专在承袭师法,注重训诂,有记诵而无思考,尚保守而无创作;且着重礼仪繁文束缚人心,再加以战乱频乘,人心恍忽,厌恶现实,而趋虚无,寻求思想解放,演为清谈之风,老庄思想因而抬头,此为魏晋玄学形成之时背景。
      魏晋玄学创始者,首推何晏、王弼。据〔魏志.曹爽传〕记载:「何晏子平叔,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文赋等着述凡数十篇。」后其母改嫁曹操,何晏被曹操收为养子,尚以公主并赐爵为列侯;惟在曹魏政权中长期未受重用。至正始初,以投曹爽所好,始被起用,初为散骑待郎,后迁侍中、尚书。晏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世说新语〕亦载:「何晏为吏部尚书,有物望,时谈客盈坐。」刘孝标于此注引〔文章叙录〕说:「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王弼当时即为何晏清谈时的座上客。
      王弼系建安七子王粲的侄孙,父王业,曾为尚书郎,祖辈曾为汉三公,属名门士族。据〔魏志.锺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能辩能言。」其着作有〔老子江〕、〔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书。何晏为吏部尚书,作〔老子注〕后见王弼所作〔老子注〕比他的写得好,因此将他的着作改写,名为〔道德二论〕。何晏奇王弼之才,曾向曹爽引荐,因王弼长于理论,而拙于事功,未被重用。惟何晏极推服王粥,自认王弼在玄学上的造诣比他高深。后曹爽与司马懿争权,曹爽被杀,何晏亦因株连被害。王弼则因官卑职小,没有被杀害,仅免掉他的官职,同年病死。
      〔晋书.王衍传〕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称,无往而不成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中,士族借玄学以观察宇宙人生,成为士族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以无为本,开物成称,使「贵无」哲学成为当时时代精神。何晏、王弼的「贵无」思想,主要是发挥〔老子〕和〔周易〕的哲学思想,后来向秀、郭象提出「崇有」思想,主要是发挥〔庄子〕的哲学思想。赵翼〔廿四史劄记〕亦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庄谓天地皆以无为本。向秀好老、庄之学,尝注释之,读者超然心悟,郭象又从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风遂盛。……是当时父兄师友之所讲求,专推究老、庄,以为口舌之助。……隋时五经之外,仍不弃老、庄,且又增佛义,晋人虚无之习,依然未改,且又甚矣,风气所趋,积重难返。」
      玄学又称「玄远之学」。「玄远」和「玄虚」、「玄妙」语意相似,均指超越于自然和社会之上的宇宙本体,〔老子〕书中的「玄」或「道」,又称为「无」,依王弼的解释:「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又说:「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却全有,必反于无也。」均在说明老子有生于无之义。
      魏晋玄学并不着重探讨宇宙的发生和演化,而是在于探讨宇宙之本体,易言之,不着眼于宇宙万物怎样由「无」发生出来,而直指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就是「无」。
      王弼从「体」、「用」两方面谈「有」、「无」之辩证关系,指出:「凡有之为利,乃以无为用。」意思是说「有」的存在及作用,是由「无」发生的功用。他并举例说明,车轮、器皿和房屋的存在及发生效用皆依赖于「无」。所谓「无」,是指器皿、车轮当中的空间和房屋当中的空间,车辆、器皿、房屋等实体所以能发生功用是依靠其中的空间,即「无」。以此「无」为礼,「有」为用,体用不能分离,有体始有用。
      王弼认为「道」即是「无」,无形无名,不具有任何具体属性,故具有普遍的抽象意义,而能成为万物存在的依据;而具体事物,有形有名,具备一定属性,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成为万物存在的根据。此种论点,提高了哲学的抽象思辨性,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何晏〔道论〕中亦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彰光影,玄以之黑,表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意思是说一种事物既是黑的,就不会是白的,既是方的,就不会是圆的,因此要比黑白方圆更根本的东西,方能成为黑白方圆存在的根据。由于道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才能成为有名、有形、有声的根据,方圆靠它呈现出形状,黑白靠它呈现出颜色,而本身却不具有何形状和颜色。这里何晏的论点,与王弼是一致的。
      惟王弼与何晏亦有相异的论点。据〔魏志.锺会传〕引用王弼的话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要乐,无论甚精,锺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能应物,失之多矣。」何晏、王弼都认为圣人智慧自备,与天地合德 ,与「道」周始,故能体冲和而通「无」。惟王弼认为圣人亦有自然之性,故不能无情,因此圣人亦有哀乐和孔子之与颜子,遇之则乐,丧之不能无哀。
      魏晋玄学中另一重要命题是言意之辨。王弼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此处所说的「象」即卦象,是用以象徵一类事物的,「意」指义理、哲理。王弼将〔周易.系辞〕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加以发挥,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着」,就是说意要由象表达,象要由言表达,言、象能够表达意。王弼又将〔庄子.外物〕中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和〔周易.系辞〕中孔子所说的「言不尽意」联系起来,也就是用〔庄子〕来解〔周易〕,以言、象为得意之工具,归结为「得象忘言」和「得意忘象」,指出言、象仅为得意之工具,而非意本身,因此得到意,工具即可丢掉,如同得到兔可以丢掉蹄(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荃(竹篓)一样。因此固守言、象而得不到意,言、象本身也失掉意义。所以只有忘象才可得意,忘言才可得象。「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在使意经过言、象,而又能摆脱言、象。王弼所说的意是指玄妙之「道」,也就是绝言超象之「无」,由此可知王弼的论点,指出在于「得意忘言」为得「道」的途径,他所说的「言不尽意」目的在探寻象外之「意」;其方法着重内心之体认而轻向外之追求;主张「修本废言」、「崇本举末」。魏晋玄风大畅,王弼的影响为多。
      魏晋玄学自何晏、王弼倡导以来,一般玄学家大都在哲学上推崇老、庄,在伦理上则推崇孔子。王弼把孔子说成能够「体无」的玄学家,企图调和儒道思想,化除「自然」和「名教」之间的矛盾。至阮籍、嵇康等更发扬竹林精神,强调个性自由,旷达而不拘礼法;阮籍作〔大人先生传〕,谓「世之礼法君子,如蝨之处褌」。其后王衍、乐广更长于玄言清谈,俱宅身世外,名重于时,天下言风流者以王、乐为首,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无不崇尚清谈,而使清谈成为风尚。
      东晋中朝,王导、谢安执政,成为清谈领袖,主张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治转向清明,倡导玄言清谈,在稳定政局方面,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作者:程运

【魏晋玄学】 图片鉴赏

魏晋玄学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