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分崩離析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怎么读

近义词

离心离德、尔虞我诈

反义词

分甘共苦、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坚如磐石、安危与共

【分崩离析】的意思和解释

【分崩离析】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形容国家或集团的分裂瓦解。语出《论语.季氏》。△「土崩瓦解」、「祸起萧墙」
典源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1>也,相2>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3>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4>于邦内。吾恐季孙5>之忧,不在颛臾6>,而在萧墙7>之内也。」

(1) 由与求:由,仲由(公元前542~前480),春秋鲁国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求,冉求(公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鲁哀公三年时成为季氏的家臣,在孔门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称为「冉有」。
(2) 相:辅佐。
(3)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4) 干戈:比喻兵事、战乱。
(5) 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世家,与孟孙、叔孙并称「三桓」,掌握鲁国实权。
(6) 颛臾:鲁国境内一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颛,音ㄓㄨㄢ。
(7) 萧墙:萧,肃敬。墙,指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典故说明
孔子是春秋的贤人,于鲁国从政时,鲁国大治。后因政治理念与国君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间的问答之语,而成《论语》一书,其中可见孔子思想的脉络,以及他的治学方式。在〈季氏〉篇中记载,由于季氏要攻打颛臾,所以辅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来请教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一个国家如果财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匮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之内没有祸乱,就不会倾覆。如果他国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们,使他们来归。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国的人民,邦国分裂瓦解,无法保全,反而要在国内动兵征伐。我怕季氏的忧患,不是远在颛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后来「分崩离析」这句成语从原文中摘出,就用来形容国家或集团的分裂瓦解。
书证
  • 01.《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源)
  • 02.《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 03.《魏书.卷一零五之三.天象志三》:「仍见者,事荐也,后代其踵而行之,以至于分崩离析乎?」
  • 04.唐.崔佑甫〈上宰相牋〉:「孔明以分崩离析之时,事要荒割据之主,尚能恢弘王度,克广德心,鱼鳖咸若,引为己任。」
  • 05.宋.司马光《温语文正司马公集.卷一八.保业》:「臣窃观自周室东迁以来,王政不行,诸侯逐进,分崩离析,不可胜纪。」
  • 06.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下.补遗》:「乃今江北四镇,岌岌乎分崩离析。」
  • 07.《痛史.第一七回》:「此时正是国家分崩离析之际,岂可听其闲居!」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宋˙司马光˙保业:分崩离析,不可胜纪。
【分崩离析】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宋.司马光〈保业〉:「分崩离析,不可胜纪。」
【分崩离析】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形容国家或团体分裂崩解。
      【造句】由于内部的利益争夺,导致这个团体分崩离析。

【分崩离析】 图片鉴赏

分崩离析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