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碑帖

拼音

bēi tiè

怎么读

近义词

碑本﹑石本

【碑帖】的意思和解释

【碑帖】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石刻文字的拓印本。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碑帖】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碑帖】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碑帖为碑和帖之总称。碑名始于周代,〔说文解字〕云:「碑,坚石也」,其义有三,一为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二为庙中系牲之石。〔仪礼.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孔颖达疏「君牵牲入庙门,系着中庭碑也」。三为墓所下棺之大木,形如碑。〔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辘轳,下棺以繂绕」。可见早期碑之形制和后来之碑是不同的。在墓地树碑刻文,始于汉代。最初之碑,有穿有晕,题额刻于穿上晕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晕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碑首称额,额上有篆字标题,一般称之为篆额,以后也有用隶书、楷书、行书题额。汉代碑额有圭形、圆形带绳纹、又有圆形而有晕者。此外,碑额上还有雕刻螭龙、虎、鸟者。唐代多为蟠龙,也有雕刻佛像者。碑之正面称之为阳,刻碑文;碑之反面谓之阴,刻题名;碑之左右两侧谓侧,亦用以刻题名。碑座称跌,有龟趺、方跌等不同形式。东汉以后所立之碑,主要为某山、某庙、某人所立。碑与刻石字体也在不断发展中变化,秦时为小篆,西汉时为篆隶相兼之最初隶书,东汉顺帝后,成为有撇捺之隶书。书法趋向精巧,变化多端,各尽其妙。东晋后期又演变为楷书,直至近代。唐代是其最盛时期。碑之传拓大概始于萧梁而盛于唐,据唐宋人记载,唐时名人写碑,当时即有拓本,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之唐代拓本,今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帖,本为「帛书署」之意,即以帛作书,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汉代,帖为写体之名,凡属写字之小件篇幅,皆称之为帖。东晋时,帖又成了名人翰墨的称呼,当时尚好蓄名家手迹,视为珍秘,如陆机〔平复帖〕、王义之〔十七帖〕等。宋代,收历代名家书迹刻于木或石上,称为刻帖,后变为习字范本之义- -习字帖。帖为横石,置之室内或镶于墙壁间,供人传拓。一般石高约尺许,宽约2尺5、6。也有用木板刻的,多用梨木。帖作为书法流派,乃至明清时代开始标举。刻帖皆为双钩上石,即是把古人墨迹,一般按每块石两开半,在石上留出天地镶边。把透明纸覆在墨迹上,用墨笔细细钩出,正面钩完后,再用净水调匀的珠砂在背面一一再钩之,钩完后即可上石。上石之过程为:把磨好之横石擦上黑色,再用微有粘性之物品擦遍,然后把钩好字之透明纸,红面朝下,用木棰垫毡,将每字齐齐棰打。如此,原纸背面钩之红字,就完全粘在石上,把纸揭去,即可奏刀刻之。

--作者:沈津

【碑帖】 图片鉴赏

碑帖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