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元好問

拼音

yuán hào wèn

怎么读

【元好问】的意思和解释

【元好问】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着有《遗山集》、《续夷坚志》。
【元好问】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生平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闻名文学家。

  祖先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后代。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避兵邻县阳曲北山。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军包围汴京,围城期间任尚书省掾,五月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金朝灭亡后,被元政权长期拘管于聊城(今属山东),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于保存金朝文化,编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等。晚年回到家乡,筑「野史亭」,致力于保存金代文献。1257年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着作评价

  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着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1]。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金代笔记小说。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及维基百科。

【元好问】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元好问,金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字裕之,号遗山。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有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登第,累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着有〔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机〕一卷、〔诗文自警〕十卷,均佚不传。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十卷、〔遗山先生全集〕四十巷。郝经撰〔元遗山先生墓志铭〕,谓其诗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
      在亡金诸多土大夫中,以元好问为中坚的儒士,所表现的经世救世精神,以及对保全中原传统文化的贡献,姚从吾在〔大陆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三期中,曾撰文以记其事。姚文指出:「他们眼见金朝亡了,新朝的国势犹未稳定,不得已,只有一方面会集志同道合的人,聚徒讲学于封龙山(元好问、张德辉、李治称为封龙山三老,后二人于〔元史〕卷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三有传),以期学业有所继续;一方面运用种种方式,随机应变去说服蒙古新朝,稍稍挽救了金、元之际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原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劫运。元好问在〔寄中书耶律公书〕中,一口气就推荐了五十四位所谓『王民之秀,有用于世』的亡金学人,无形中他们已结成了一个团体,而把元好问看作他们之间的首领。」姚文中又指出:「一二五一年,张德辉在和林说服忽必烈,使他信奉孔子,使他心悦诚服任用汉人。仔细推究起来,这一计划的见诸实行,实在都以元好问为发动的中心;他们一周机缘,即极力荐举人才,互相援引,以实现他们得君行道,保存传统文化之抱负。」
      我们再看元好问北渡以后,一意结交汉军诸侯及蒙古王朝新贵,影响东平严氏父子,建立兴学大业诸里,表面看来,固然可以把元好问看作是一个奔竞朝贵,急于事功的功名之士,但我们若从其〔外家别业上梁文〕中所云:「上书宰相,试微躯于万仞不测之渊,喋血京师,保百族于群盗垂涎之口。皇天后土,实闻存赵之谋,枯木死灰,无复哭秦之泪。」及其所作「神龙失水困蜉蝣,一舸仓皇入宋州」(〔卫州感事〕)、「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计哭秦廷」(〔壬辰东狩〕)等充满故国之思的诗句,未尝不可把以上诸事看作是元好问另有因缘,别有用心。所以元好问的学主郝经在〔元遗山先生墓志铭〕中赞曰:「方吾道坏烂,先生独能挽而救之,揭光于天,俾学者归仰,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系而不绝,其有功于世,又大也。每以着作自任,为人所阻,先生曰:『不可使一代之美,泯而不闻。』乃为〔中州集〕百余卷,又为〔金源君臣言行录〕,于是杂录近事世事一百余万言,书未就卒,呜乎,先生可谓忠矣。」就以上他发抒故国之思的诗句来看,郝经墓志铭中所言,当非溢美之辞。
      余谦〔遗山集〕序中指出,「崔立之变,骈首死难者不可胜纪,遗山岿然独存。金亡,晦道林莽,日课一诗,寒暑不易。」元氏精研史学,有经世救世之志而独以诗鸣。当时一般读书人喜欢吟诗,以之附庸风雅,而遗山之唱诗,则系伤心人别有怀抱。

--作者:程运

【元好问】 图片鉴赏

元好问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