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司徒

拼音

sī tú

怎么读

【司徒】的意思和解释

【司徒】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为司徒,主管教化,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仅为虚衔,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参议政事。历代沿用,至明代而废。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司徒】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古代的职官。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东汉时改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历代沿用,至明代时废。
  • 复姓。
【司徒】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司徒为我国古代虞、夏、商、周等朝代的教育行政主管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此说明舜帝鉴于百姓不够和善,故任命契为司徒,掌理教育,以义、慈、友、恭、孝等五教来教化百姓,使百姓能变得宽容和善,可见虞舜时代即已有国办教育,而司徒即是掌理教育事宜的行政官员。
      虞舜之后的夏、商、周,亦沿例置「司徒」,职司教化。依古籍所载,禹治民用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其中司徒即为教育之官。〔尚书.大传〕载曰:「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日司马公,三日司空公」,可见殷商亦置司徒掌教化,且位居三公之首。周代在中央设有六官,以分掌邦政,这六官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宫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的地官司徒即为掌理教育之首长,如〔周官.小宰〕记载说:「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仍,教育衰落,故虽仍设置司徒,但其职务已非掌理教育,而为管理国家土地和人民的官员。

--作者:谢文全

【司徒】 图片鉴赏

司徒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