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科舉

拼音

kē jǔ

怎么读

【科举】的意思和解释

【科举】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始明令废止。
【科举】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因分为许多科目来拔举人才,故称为「科举」。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时科目增至五十余。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仍沿用科举的称呼。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始明令废止。
      【造句】旧时科举是平民晋升宦途的唯一途径。
【科举】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它是为国家举材的制度,开始于隋代(公元五八一至公元六一七年),经过了唐 宋、元、明、清历代一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各朝代取士用人的正途。

科举制度在满清统治中国时的方式是,

目录

秀才考试

每三年举行二次,又称「县试」、「小试」或「童子试」。分为岁试、科试。由各县级政府主办。合格者称为「生员」,习惯上称为「秀才」。岁试: 逢辰、戌、丑、未年 文武童生并考。科试 逢寅、申、己、亥年,仅限文童生考。

举人考试

称为「乡试」由省级政府在各省省会在秋八月举办,三年一科又称为「乙科」,即为府试,由生员参加,录取者称为「举人」。

会试

会试为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为会试之年该年二月在京师举行的会试。由举人参加,录取后,称为「贡生」(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为「会魁」。贡士再经过「保和殿」覆试,且列等,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又称「廷试」于四月二十二日举行。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依成绩前十名进呈皇帝御览,钦定名次。进士分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传胪),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考生是不论年龄,全都以「童生」称之。但分「已冠」(十六岁以上)、「未冠」(十五岁以下)两个层级出题。

科举的出题

全部皆出自儒家经典着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也意味着经学的研究方向只限于大全之内,而不可标新立异之说。在绝对统一的墨守一经之模式之下,士人对诸经的研究被严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思想受到禁锢,陈陈相因,毫无生气。文体主要是八股文。

【科举】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科举指设科目取士;始于隋,废于清末。
      据〔通典·选举〕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在此之前,汉取士行乡举里选之法;魏晋以后,行九品中正制,惟其弊已现,故改行科举。科举之科目、时间、程序、方式、资格、防禁及影响等如后:
      科举之科目:隋惟设进士科。唐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开元后,进士科得人为盛,最受重视。宋初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神宗后,诸科与明经废罢,独存进士。明、清因之。
      科举开科之时间:宋真宗以前,或岁举,或间岁举,真宗始定三年一贡举。
      科举之程序:唐切分解试与吏部试两道;玄宗后,改为解试与礼部试(省试)两道,如欲注官,则须再经吏部试。宋初,改为解试、礼部试(即省试)及殿试(御试)三道,殿试中第者直接授官,免吏部试。此后遂为定制。明清因之,程序不变,但名称改为乡试、会试及廷试。考试之日期,秋天解试,冬集礼部,春初礼部试,然后殿试。
      科举之方式:唐进士以试诗赋为主,明经及诸科,则试帖经、墨义。宋初承唐制,后有试经义、诗赋之争;神宗罢诸科后,试进士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明、清仿宋制,专以八股取士,以经义为主,兼试策、论。
      科举之主司:唐玄宗以前,系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之;后改礼部侍郎主之,遂为定制。
      应举之资格:虽科举免除乡里举荐,士子可以投牒自荐,但其资格仍有限制,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应试;唐因之。宋更规定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匿服、犯刑、冒名之徒,均禁之。元规定倡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十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至明,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俱不许入试;惟商人子弟之禁已弛。清因明制,倡优、隶皁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而对商人子弟,另定有商籍。唐、宋之禁,至此尽除。
      科举之防禁:唐行科举后,弊端渐现;废公卷,禁公荐、封弥、誊录、飅厅、别头等防禁措施,均始于宋。
      科举之影响:科举之得失互见。在正面,一是有助于打破魏晋以来门第政冶,二是使布衣平民有向上流动之机会;负面一是使士子思想受箝制,二是使学问流于空疏无用,三是使士子养成夤缘奔走恶习,四是使正常学校教育沦为科举附庸。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甲辰,守诏废科举,行之千余年之科举制度始告终。唯民国以后所实施之公务人员考试制度,仍承袭科举之余绪。另英国亦仿科举而建立其文官考试制度。

--作者:周愚文

【科举】 图片鉴赏

科举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