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趾高氣揚

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

怎么读

近义词

不可一世、高视阔步、耀武扬威

反义词

垂头丧气、低首下心、低声下气、奴颜婢膝、灰心丧气、垂头拱手

【趾高气扬】的意思和解释

【趾高气扬】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样子显得十分神气。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语本《战国策.齐策三》。
典源
#《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2>曰:「君岂受楚3>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4>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5>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6>之义。小国英桀7>之士,皆以国事累8>君,诚说9>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10>,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1>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2>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13>之登徒14>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15>入谏。」

(1) 典故或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
(2) 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3) 楚:古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后为秦所灭。
(4) 公孙戍:生卒年不详。孟尝君门人。
(5) 齐:古国名。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后为秦国所灭。
(6) 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见「存亡继绝」。
(7) 英桀:才智优异出众。桀,通「杰」。
(8) 累:嘱托。
(9) 说:通「悦」,音ㄩㄝˋ。喜爱。
(10) 中闺:宫中小门。闺,上圆下方的小门。
(11) 重:音ㄔㄨㄥˊ,外加。
(12) 门下:门下食客。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
(13) 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14) 登徒:复姓。
(15) 疾:通「急」,迅速。〔参考资料〕 《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典故说明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么,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么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样子显得那么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书证
  • 0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嚷着叫调桌子打牌。」
  • 02.《花月痕.第一二回》:「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
  • 03.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出》:「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 04.《聊斋志异.卷六.绦妃》:「尔乃趾高气扬,发无端之踔厉;催蒙振落,动不已之瓓珊。」
  • 05.《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戴一顶绒帽,一顶狐狸皮帽套,一领插青布篮(蓝)布里棉道袍,一双皂靴,撞了人,趾高气扬,作揖拱手,绝无上下。」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花月痕˙第十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亦作足高气扬。
【趾高气扬】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花月痕.第一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也作「足高气扬」。
【趾高气扬】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
      【造句】他在这次考试拿了第一名后就趾高气扬,让同学们十分反感。
【趾高气扬】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解释

用来形容傲慢自得的人。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

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大臣孟尝君出巡各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他一张象牙雕塑的床。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被派遣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因此,他就去找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都人登徒氏,现在我当班须护送象牙床。可是象牙床价值千金,只要稍有损伤,就算我卖了妻小都赔不起。先生如能设法阻止此事,愿以祖传的宝剑答谢。」公孙戍毫不考虑就答应了。于是,公孙戍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这份礼物,孟尝君询问他其中的原因。公孙戍说:「这些国家都以相印授公,表示对您的敬仰,而那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困苦,让濒临灭亡者得以存活。各国的杰出之士,都将国事托付您,也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和廉洁。如今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这样的重礼,那其它您尚未到访的国家该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后觉的有道理就答应了。公孙戍快步退出,但还未走出门,刚到中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说:「你不要我接受象牙床的重礼,这是很好的建议。可是为什么你走路时把脚抬的很高,样子也显的很神气?」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还外加一把宝剑。」孟尝君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戍说:「您门下食客有好几百人,却没有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臣的一喜;我的谏言能得到您采纳,这是二喜;谏言又能让您免于犯错,这是三喜。为楚国护送象牙床的郢人登徒,他不愿意送床,如果我能帮他的忙,他允诺送我一把祖传的宝剑。」孟尝君听了并没有生气,对他说:「你接受宝剑了吗?」公孙戍说:「没有您许可,臣不敢接受赠礼。」孟尝君说:「赶快把宝剑收下。」孟尝君因为这件事,还在门板上写着:「能让我扬名,又能阻止我犯错,纵使在外私下接受馈赠宝物的人,都请快速来谏。」

补充

近义词:眉飞色舞;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昂首阔步;得意忘形;踌躇满志;高视阔步

实例

他这次比赛得了冠军,难怪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参考资料

文化课教材(高级):趾高气扬(成语故事)

【趾高气扬】 图片鉴赏

趾高气扬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