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以貌取人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怎么读

反义词

量材录用

【以貌取人】的意思和解释

【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语本《韩非子.显学》。△「以言取人」
典源
#《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3>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1) 澹台子羽:即澹台灭明。公元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
(2) 仲尼: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3) 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字子我,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利口辩辞。曾因白天睡觉,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
典故说明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春秋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台灭明长相不俗,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华与谈吐不相称。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误判,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后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书证
  • 01.《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02.《高僧传.卷一三.晋京师只洹寺释法平》:「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一往以貌轻之。及闻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
  • 03.《旧唐书.卷一零四.封常清列传》:「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
  • 04.《聊斋志异.卷一一.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
  • 05.《镜花缘.第一八回》:「你只看他小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先生!固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镜花缘˙第十八回: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亦作以容取人。
【以貌取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镜花缘.第一八回》:「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也作「以容取人」。
【以貌取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用外貌作为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
      【造句】为国家选拔人材应该着重人品、学识及能力,不宜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典故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历史

今人言,心重于貌。实古人早有此意。荀子《非相》云,禹乃跛脚,汤为拐子,周公身材如枯树桩,然皆因功名仁义为后世称颂。夏桀、殷纣虽身貌魁伟,却是无耻之人,天下唾弃。今人谓矮矬者为“二等残废”,古人对之嘲讽尤烈,如武大郎被讥为“三寸丁,谷树皮”。清代文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中批驳了嘲讽矮矬者的现象,云:“人之形貌,由于天赋。晏子不满七尺,而为齐相。裴公不满七尺,而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躯,约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婴、裴度二公,却为流芳千古之名相。

清朝有两位不惧貌丑而自认心美者,颇值得今人记之。清人龚炜《巢林笔谈》记云,施公貌极丑,人称“施不全”,施公见上司时,上司掩口而笑,施公正色道:“公以某(我)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这个施公施不全,即清朝有名的清官施世纶,闻名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角。面对上司嘲笑,施公义正词严。料想“兽面人心”这四字,会使那位上司敛住笑容,肃然起敬。《巢林笔谈》又记,明代贡生张和本已考上状元,却因眼丑被刷了下来,但他却自信而幽默地说:“(我)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施公和张和真可算是古人中的心灵美之倡言者了。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词意

相似:表里如一相反:量才录用

造句

那家公司的老板以貌取人,因此所雇用的人虽然相貌堂堂,却没什么才能。

资料来源

北京日报,2006年03月27日。

【以貌取人】 图片鉴赏

以貌取人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