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融會貫通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怎么读

反义词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

【融会贯通】的意思和解释

【融会贯通】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形容将各种相关的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语出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
典源
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据《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谓「心者,性之郛郭」,乃为近之,但其语意未免太麤。须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无病耳。所谓「识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说是也。然亦须知,所谓「识心」,非徒欲识此之精灵知觉也,乃欲识此心之义理精微耳。欲识其义理之精微,则固当以穷尽天下之理为期,但至于久熟而贯通焉,则不待一一穷之,而天下之理固已无一毫不尽矣。举一而三反1>,闻一而知十2>,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今先立定限,以为不必尽穷于事事物物之间,而直欲侥幸于「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卤灭裂,而终不能有所发明也。

(1) 举一而三反:指列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余各事。见「举一反三」。
(2) 闻一而知十:形容人禀赋聪敏,领悟力、类推力强。见「闻一知十」
典故说明
朱熹是南宋闻名的理学家,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学以居敬穷理为主,为集宋代理学大成者。「理」是朱熹学说的核心,在《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中,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阴阳万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为了穷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过对事物的研究观察,才能获得「理」,读书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时有人认为朱熹的治学方法太过繁琐,且天地之理何其庞杂,怎么可能完全穷尽?于是他们认为应该摆脱这些繁琐的知识,将一切的法则与行为视为心性的呈现。朱熹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权书〉一文中说到:认为一个学者必须先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后,才能够举出一例就通晓其他各事,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贯穿,最后获得全面的领会。如果没有打好学问的基础,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常都会流于空想而不切实际。后来原文中的「融会贯通」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
书证
  • 01.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源)
  • 02.《朱子语类.卷二七.论语九.里仁篇下》:「曾子偶未见得,但见一个事是一个理,不曾融会贯通。然曾子于九分九厘九毫上都见得了,即争这些子,故夫子告之。」
  • 03.《宋史.卷四二七.道学列传一.周敦颐》:「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 04.《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陈立》:「草创三十年,长编甫具。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u001a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序: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陈立传: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融会贯通】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序》:「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陈立传》:「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融会贯通】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进而获得全面澈透的领会。
      【造句】读书若能融会贯通,便可以将所学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 图片鉴赏

融会贯通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