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莊子

拼音

zhuāng zi

怎么读

英语

Chuang Tz (369B.C.-286B.C.)

【庄子】的意思和解释

【庄子】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对庄周的尊称。参见「庄周」条。
  • 书名。战国时庄周撰。《汉志》着录五十二篇,今传者为晋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唐时改称《南华经》。古注有晋司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谦集解、郭庆藩集释。其书大要与《老子》相近,文辞汪洋恣肆,旨趣深奥。
  • [二]ㄓㄨㄤ .ㄗ zhuāng zi
  • 农村的大宅。如:「这座庄子的主人是谁?」
  • 村庄、聚落。如:「我们是在同一个庄子里长大的。」
  • [一]ㄓㄨㄤ ㄗˇ zhuāng zǐ
【庄子】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庄子

庄子 ( 约公元前369 ~ 前286年 ),战国时期道家闻名代表人物,据 《 史记 》所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但在道教经书中,郤谓庄子拜长桑公子为师,隐于抱犊山修道,后服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 《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故庄子之学对后世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着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庄子》得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道教学者中解释《庄子》 的代表作为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来自

【庄子】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人名。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名周,梁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期,稍晚于孟子,略早于屈原。曾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做世蒙地的漆园吏,终生清贫。其着作《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然内篇与外篇之思想、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统一,故一般认为内篇出自庄子,外篇则由其后学所作。唐时,推崇道家,庄子被封为华南真人,其在道家的地位,如孟子之于儒家。《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 《汉书.艺文志》、《庄子要义》。

--作者:蒋啸琴
  •   庄子名周,字子休,河南蒙人,生卒年代无法确切得知;据〔史记〕本传载,约在战国时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略后于孟子,相当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之间。
      庄子主张任自然、尚无为、弃智慧、绝嗜欲,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近,所以也列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对于教育的主张有些不同,老子对教育提倡禁欲主义,而庄子提倡放任主义。
      庄子主张返于自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教育的方法不应违背自然。但如何返于自然?庄子认为只要去知便可。他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去小知而大知明。」「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又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因此,「无为」与「不知」是庄子教育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达成教育返于自然的理想。
      庄子主张教育不应违反自然,而其方法应可以包括:
      1.要适「真人」的生活:在〔养生主篇〕中,庄子认为养生目的是「全生尽年以成天」,必须要保全上天所赐的生命,不可毁伤,要享尽所应有的寿命,不要摧残,才能够返于自然,而与天地一体,达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是指一个真正人的生活而言。在他看来,要达成真人的生活,先要解放束缚我们的一切桎梏,要解放纷扰我们的思虑,使成为一个赤裸悠游自在的我。如此,便不需计较贫富、贵贱、利害、得失,并且要远离富贵功名,不计较生死,也要避免一切的感情羁绊。
      2.反对礼乐:他说:「屈折礼乐、响愈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又说:「及至圣人,拉客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企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因而认为仁义礼智、是非善恶等,只是俗人自设的桎梏。
      3.反对求知:他认为天地万物,不可计数,宇宙的知识也无法限量,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所以最好是「无思、无虑、无处、无服」,对于知识不要贪求,也不要出风头与标新立异。不过庄子所反对的是记诵之知,鸡零狗碎之知,并不反对形而上之知,并不反对有关原理原则的根本道理,即其所谓之「大知」。
      4.要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一切人为的事物都会妨碍达成真正人的生活。他以寓言为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不能顺应自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庄子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以「不言之教」为主体。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讲,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不言」、「不讲」、「不说」便都是「不言之教」的根据,也是不违自然的方法。
      至于〔庄子〕这本书,〔汉书·艺文志〕司马彪、孟氏所注道家〔庄子〕有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则仅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现今所流传的〔庄子〕注本,是晋代郭象所注,他认为汉志〔庄子〕中,有十分之三是其他曲士妄窜,所以删去不注。
      有人引〔庄子·达生篇〕中所提出的「弃世」,将之解释为「出世」,近人王叔岷着〔庄学管闚〕一书中则指出:「弃世,意在处事而不为事所困,非弃人世之事而不为也。弃人世之事而不为,则是避世矣。」
      〔庄子·天下篇〕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可作为庄子入世思想之最佳说明。
      又有人认为庄子教育思想消极、负性。近人雷国鼎在其所着〔教育概论〕一书中引用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所说的话:「消极教育,并非怠惰的意思,它与怠惰的意思相差甚远;消极教育不予以德行,然而却防止了罪恶,消极教育不授以真理,但却防止了错误。凡可以引导儿童入于真理之域者,在其确能了解之际,可藉消极教育诱导,使其归向。凡可以引导儿童入于实善之域者,在其确能爱好之际,消极教育亦莫不诱导之,使其服膺焉。」观此,可知即使是消极教育,亦有其正面的作用。

--作者:蔡碧琏

【庄子】 图片鉴赏

庄子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