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说】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性三品說

拼音

xìng sān pǐn shuō

怎么读

【性三品说】的意思和解释

【性三品说】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性三品说」最初由汉儒董仲舒提出,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等人的性,不能名之为性,惟中民之性,乃可名性。他又认为人性并非本善,必待教然后能善。他说:「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因为万民的性,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够善,所以善应该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他又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又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在人性论方面,董仲舒欲调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先验的材质,是可善可恶的,即使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也要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成为善。所以他说:「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善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之所继天而进也,非性于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又说:「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
      至东汉王充论性,亦把人性分为三种,他在〔论衡·本性篇〕中说:「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也;荀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荀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他又在〔率性篇〕中指出:「人之性善可变成恶,恶可变成善。」因此他重视教化作用,认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故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后韩愈论性,亦主性三品说。他在〔原性篇〕中指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也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者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又说:「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韩愈的性三品说,直接承袭自董仲舒,皆可说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修正与补充。

--作者:程运

【性三品说】 图片鉴赏

性三品说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