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性情

拼音

xìng qíng

怎么读

近义词

个性、性子、脾气

【性情】的意思和解释

【性情】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性格、脾气。《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家大爷平日性情不好,得罪的人多。」《老残游记.第一回》:「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
  • 思想感情。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 [一]ㄒㄧㄥˋ ㄑㄧㄥˊ xìng qíng
  • 人的禀性和气质。《易经.乾卦.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庄子.缮性》:「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 [二]ㄒㄧㄥˋ .ㄑㄧㄥ xìng qing
【性情】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性格、脾气。
      【造句】她的性情温和,从来不与人争吵。
【性情】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性与情同为中国古典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中重要的范畴。论性的派别纷繁,内容甚为复杂。儒家思想中,孔子论性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而已,并未再有明确的解释。孟子持「先验人性论」的观点,清楚的提出人性本善的命题,强调人性中本然的、先验的、至善的道德价值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处。一方面应因势利导,扩而充之,使自然发为人生最高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则应加以存养,藉克己、慎独之功毋使为外物所蒙蔽。故其道德教育特重道德良知的启发,以建立自觉自律的理想德性。(参见「性命」)
      孟子在其〔告子篇〕中严厉地批判告子论性的主张;告子论性其实可以分析为两种概念:第一种是所谓「生之谓性」,这是指人类食、色等本能的冲动、需求。汉儒董仲舒谓:「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王充谓:「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乃至清朝戴震以「自气心和」为性等,均可称之为「自然人性论」。盖以本能释性,固无善恶可言。近代心理分析学者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持之道德论,系以人格结构中的「本我」(id)为一切行为之原动力,与此颇有相近之处。
      第二种概念是同篇中引告子所说:「性犹杞柳,义犹桮棬。」谓人性如杞柳桮棬一般,可待矫揉而任意成形,亦犹如湍水一样,可随意决之东西,故性为可善可恶。此说可称之为「经验人性论」。荀子论性之基本观点包含前述两种意义,不过他却明确地提出人性本恶的主张。近代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者所持的道德论,认为所有行为均可透过制约(condition)原理予以联结或塑造(shaping),其观点甚近于告子论性的第二种涵意。
      对于「情」的概念及性、情的关系,以荀子的界说较为清楚;〔荀子·天论〕载:「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正名〕也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性」是指人类与生俱来或遗传而来的智力、气质性(temperament)等种种特质,这些特质和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乃产生「情」。因此「情」概指各种情绪反应(喜、怒、哀、乐)、态度(爱、恶)和需求(欲)。不过荀子对于性情却赋予「性恶」、「情不美」的价值观点,所以他认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汉唐以降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性之善恶虽争议颇多,但大抵抱持着情恶或不善的观点,故传统的修身观念中也都认为应对情加以克制抑止。其实性、情是人类自然的特质与行为表现,圣愚贤不肖都不能例外。〔中庸〕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更称赞「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如果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启发人类至善的道德良知,一方面则以中和之道作为情绪发展与教育的准则,则对个人而言是和谐人生,对社会言是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者:陈惠邦

【性情】 图片鉴赏

性情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