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乐】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清商樂

拼音

qīng shāng lè

怎么读

英语

Ch′ing Shang Yüeh

【清商乐】的意思和解释

【清商乐】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乐曲名。本汉魏以来中原旧调,因晋室播迁,流于江左。后魏南征,收采其声及江南吴歌西曲等,总称为「清商乐」。亦称为〈清商〉、〈清乐〉。
【清商乐】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清商乐泛指汉、唐间的中原俗乐,简称清商,或清乐。详言之,是东晋、南北朝间,在继承汉、魏相和歌等北方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的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新音乐。原来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喜爱清商三调,写了不少歌词,并设立清商署,取代相和歌,使之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于是清商乐变成南、北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仿似南方音乐为主,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声和西曲。
      另〔魏书·乐志〕载:「世宗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清商。」可知北魏时,清商乐包括二类:一是中原旧曲,为东晋、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二是东晋南迁后与中原文化相合的吴歌、西曲,唯不是原始的吴歌、西曲。此后清商乐在南、北方分别发展,到随平陈后,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管理,文帝曾称清商乐为「华夏正声」。炀帝时改称清乐,此后成为隋、唐燕乐的一部。杜佑〔通典〕说:「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即因清商乐保存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各代传统民间俗乐之故。

--作者:陈章锡
  • 乐舞种类名。又称「清乐」。隋唐(公元581~公元907)两朝之「七部乐」、「九部乐」及「十部乐」中之一部。其乐原出于古代,为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民俗音乐,如「相和歌」等。后被宫廷音乐所吸收。自晋(公元265~公元420)迁播,乐曲、乐工及舞人皆分散,不复存于内地。在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期间发展成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西曲歌」)。北朝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公元499)收集中原旧曲、吴歌及新声,总称为「清商乐」。隋文帝(公元581~公元604)平陈,得「清乐」,隋文帝听后,断定其为华夏之正声,因更损益,去其哀怨部份,将其列入「七部乐」。至隋炀帝(公元605~公元618)设「九部乐」,废「清商署」,称为「清乐」。唐(公元618~公元907)建国初年沿用前朝乐制,太宗(公元626~公元649)设「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伎」。乐器有编钟、编磬、独弦琴、击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者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武则天(公元684~公元704)时代,宫廷尚保有「清乐」六十三首,之后日益沦缺,某些乐曲有辞无曲,有些乐曲有声无歌,仅残存者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凤将雏》、《明之君》、《铎舞》、《白鸠》、《白紵》、《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欢闻》、《团扇》、《懊 》、《长史》、《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伴》、《雅歌》、《骁壶》、《常林歌》、《三州》、《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泛龙舟》、《堂堂》、《上林》、《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等曲目。以上各曲,已名存而实亡,惟其中之《采桑》及《玉树后庭花》传至日本,不仅乐、舞谱保存至今,并经常演出。
  • 《旧唐书.音乐二》、《通典》、《新唐书.音乐十一》、《唐会要.卷三十三》。

--作者:刘凤学

【清商乐】 图片鉴赏

清商乐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