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霓裳羽衣舞

拼音

ní cháng yǔ yī wǔ

怎么读

英语

Ni Shang Yü I Wu

【霓裳羽衣舞】的意思和解释

【霓裳羽衣舞】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一种唐代的宫廷舞。舞者手执彩带,配合〈霓裳羽衣曲〉,表现出缥缈虚幻的仙境。也称为「霓裳舞」。
【霓裳羽衣舞】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舞名。唐代闻名的法曲舞蹈。自玄宗朝(公元712~公元755)兴起,为独舞形式,以明皇宠妃杨玉环最为闻名,另妃之侍儿张云容也擅长之。经天宝之乱(公元755)舞并未失传,代宗(公元762~公元779)和宪宗(公元805~公元820)宫廷皆曾演出此舞,唯舞者的服饰稍有不同;文宗(公元826~公元840)命冯定重制,于开成元年(公元836)教坊进「霓裳羽衣舞」已非天宝旧时之姿态,以十五岁之下舞童三百人表演大型的群舞,宣宗(公元846~公元859)时宫中动用数百名宫女表演。其表演形式虽有变更,然长达一百五十年间宫廷未曾停止排演;服饰虽也所有改变,可是舞者着「羽衣」而舞之特色,则未曾更动。因为羽服的制作不易且昂贵,非寻常百姓之家能力所及,只流行于皇室贵胄间。又由于《霓裳羽衣舞》之技巧很高,只教宫中的梨园子弟,其曲谱也唯有功臣方得获赐,故晚唐时舞已鲜为人知。所剩之歌与乐,亦未能延续很长的时间,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公元975)的昭惠皇后曾得到残谱,即不言有舞,北宋(公元960~1127)教坊谱也无舞,宫廷队舞之女弟子队舞《拂霓裳》与《霓裳羽衣舞》之原貌已相去甚远矣,欧阳修《六一诗话》:「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南宋(1127~1279)内人亦只有歌而无舞。宋代所保存的霓裳曲谱实也不全,收录于姜夔《白石道歌曲》者系「霓裳中序第一曲」矣。「霓裳羽衣」是先有曲再有舞蹈,其乐之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河西节度使所献,《新唐书》卷二十二:「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自注《乐苑》:「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有说是由「婆罗门曲」所改编,《唐会要》卷二十三〈天宝供佛曲 〉载:「天宝十三载婆罗门改霓裳羽衣」;又有说是唐明皇所创,刘禹锡《唐诗记事》卷三十九:「开元天子万事足,惟者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再有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易美名」。今一般皆言明皇创作「霓裳羽衣」的散序部分,将杨敬述所献之「婆罗门曲」吸收加以润饰做舞曲的后半段。因其曲清丽悠扬属梨园法部,宋陈阳《乐书》:「法曲兴自于唐,南声始出于清商部,太宗破阵乐,……明皇赤白桃李,皆法曲尤妙者。其余为霓裳羽衣……之类,不可胜记」。「霓裳羽衣」舞曲的结构庞大严谨且富变化,属大曲型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诗歌递次相叠表演的大型乐舞套曲。舞蹈是依着乐曲「散序」、「中序」、「入破」等排列顺序而创作。首先由器乐演奏,以铙钹、钟罄、箫筝、琵琶等清淡优雅的乐音展开缓慢抒情的「散序」,继之曲入慢版,以歌唱为要的「中序」,渐而引出翩翩舞者;再至快版,以舞蹈为主的「入破」,舞者按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舞,时而婆娑曼舞,时而急速快旋,最后进入「法曲」尾声特有的「解音」,舞蹈在极快速的旋转中达到高潮,音乐戛然而止,舞蹈亦适时地随之静止。《霓裳羽衣舞》运用刚柔并济,缓急交错的变化,于动静对比间所形成独特美感,是唐代「法曲」中,最具代表性之舞蹈。
  • 《唐会要》、《新唐书》、《唐诗记事》、《教坊记》、《明皇杂录》、《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近古文学概论》、《册府元龟》。

--作者:蒋啸琴

【霓裳羽衣舞】 图片鉴赏

霓裳羽衣舞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