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诚布公】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推誠布公

拼音

tuī chéng bù gōng

怎么读

【推诚布公】的意思和解释

【推诚布公】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开诚布公」。见「开诚布公」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开诚布公」之典源,提供参考。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1>之为相国2>也,抚百姓,示仪轨3>,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4>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5>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1)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于赤壁。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諡号忠武。有《诸葛武侯集》。
(2) 相国:秦汉等朝所置的宰相职位。后沿为宰相的通称。
(3) 仪轨:法度规范。
(4) 服罪输情:坦承自己所犯的罪行,并诚心改过向善。
(5) 游辞巧饰:用没有根据的言辞掩饰罪行,虚伪狡诈。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开诚布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兼军事家。东汉末年,他隐居耕读,刘备听说他的才能,于是三顾茅庐,登门请求诸葛亮出来从政。诸葛亮执政期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陈寿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非常推崇,他赞扬诸葛亮在当丞相时,能够「开诚心,布公道」,以真心对待部属,处事大公无私,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即便他「用法严峻」,但人民虽畏惧却没有怨言。军政大权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后主对他丝毫不疑。因此,陈寿认为他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开诚布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书证
  • 01.明.刘元卿《贤奕编.卷二.官政》:「亦使士大夫识得行己用世规模,须在推诚布公,集谋广益。」
  • 02.《清史稿.卷二五零.伊桑阿列传》:「尔二人自任阁事,推诚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无不知者。」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见开诚布公条。清史稿˙卷二五零˙伊桑阿传:尔二人自任阁事,推诚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无不知者。文明小史˙第五回:柳知府推诚布公的对他们说:这事情已经禀过上头,只得听候上头发落。
【推诚布公】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参见「开诚布公」条。《清史稿.卷二五零.伊桑阿传》:「尔二人自任阁事,推诚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无不知者。」《文明小史.第五回》:「柳知府推诚布公的对他们说:『这事情已经禀过上头,只得听候上头发落。』」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