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霓裳羽衣曲

拼音

ní cháng yǔ yī qǔ

怎么读

【霓裳羽衣曲】的意思和解释

【霓裳羽衣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乐曲名。唐代的宫廷舞曲。原为西域乐舞,初名〈婆罗门曲〉。玄宗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上,又经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十三年改用此名。其曲舞皆描写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的形象。安史之乱后,此曲散佚,后南唐李后主得残谱,补缀成曲。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或称为〈霓裳〉、〈霓裳曲〉、〈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曲】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份(散序)是唐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份(歌和破)则是他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舞曲《婆罗门》润色并制词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宠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之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但已非原味了。
资料来源:

【霓裳羽衣曲】 图片鉴赏

霓裳羽衣曲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