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書院

拼音

shū yuàn

怎么读

【书院】的意思和解释

【书院】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旧时私人教学读书的场所。唐明皇置丽正书院,集文学之士,为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慕容三郎是个有田产的人,未免请先生在书院教导义男刘知远读习经书。」《三国演义.第二零回》:「晨起,复至书院中,将诏再三观看,无计可施。」
【书院】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旧时私人讲学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文开书院。
【书院】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书院为我国新教育实施前重要之教育机构,始于唐,盛于宋,终于清末。
      书院之名始于唐;原系官方修书、校书、藏书及皇帝读书之地。据〔新唐书·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条,玄宗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一年(723)春,放大明宫光顺门外造丽正书院,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参见「丽正书院」)。玄宗曾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参见「经筵」)。清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晚唐时,部分私人隐居读书之所,亦名之书院。此事〔全唐诗〕中屡见,时约在唐德宗贞元以后。书院至五代,始见讲学事,如庐山白鹿洞书院(参见「白鹿洞书院」)。
      书院之制,盛于宋代;惟两宋兴起之原因不同。北宋书院之产生,除因五代世乱官学末兴外,一说主张是受到佛教禅宗丛林制度之影响,另一说则主张是上承唐代修书、读书之地,进而授徒讲学,与佛教禅林制度无关。至于南宋书院产生之因,主要是由于官学教育成效不彰,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及士子寄食之地,以及对禁道学(理学)之反动。
      书院之发展,北宋时主要在宋初,可考之六大书院分别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茅山书院(参见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仁宗庆历兴学后,书院便不振(参见「庆历学制改革」)。至崇宁末更尽废。南宋时,以理宗朝创立最多,宁宗朝次之。书院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及湖南四省。
      宋之书院,创设者多为私人,少数为官立;其宗旨在进德修业,而非求科举功名。讲学、藏书及供祀是其三大事业。书院之设立,是将以往私人讲学形成有组织的教育机构,由山长主之(参见「山长」),另有副山长、讲书、说书、堂讲、斋长或助教等职事助之。其经费主要来自私人捐拨或官拨之田产,或官捐之俸禄。书院所授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主,理学家着重四书,吕东莱等重史学。教学方法,有讲演、讲会、高第相授及自学等。书院教育,颇重学生人格陶冶,朱熹所订〔白鹿洞学规〕(参见「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后世采用。书院教育之主要精神有三:(1)摒除功利思想,为学但求放心;
       (2)注重师生伦理关系;
       (3)注重自由讲学。
      宋代书院对后世之主要影响有二:(1)在官学制度外,另建立一种私人教育机构之典型;
       (2)促使后世理学之发达。
      书院之制,元、明、清因之,惟其性质已由私立转为官立;前述三项精神,亦日渐消失。元代书院,据〔元史·选举志〕,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书院设山长一员及直学,均系官派。此为书院官学化之开端。明初,仍沿元制;直至武宗正德与世宗嘉靖间,私人讲学之风始盛。但随之而起者,却是四毁书院。据〔续文献通考·学校考〕,首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上令所司毁其书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四月,应吏部尚书许赞之请毁书院。第三次是神宗万历七年(1579),阁臣张居正封闭全国书院,以整顿吏治及教育。第四次是熹宗天启五年(1625),宦臣魏忠贤毁京师首善书院,而天下书院与之俱毁。
      书院至清代,据〔清史稿校注?选举志〕,清初监于明东林党祸,讲学之风不盛,世祖顺治九年(1652),谕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空谈废业;至十四年,始稍有书院立。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则更谕令各省省会设书院,并各赐银一千两;其禁始弛。又同书〔德宗本纪〕,清末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申戌,诏改直省各属书院为兼习中西学校,以省书院为高等学,郡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书院为小学。书院之制,至此告终。

--作者:周愚文

【书院】 图片鉴赏

书院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