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聊生】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人不聊生

拼音

rén bù liáo shēng

怎么读

【人不聊生】的意思和解释

【人不聊生】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民不聊生」。见「民不聊生」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民不聊生」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秦策四》1>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2>坏,宗庙隳3>,刳腹折颐4>,首身分离,暴5>骨草泽,头颅僵仆6>,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7>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

(1) 典故或见于《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
(2)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以代称国家。
(3) 隳:音ㄏㄨㄟ,毁坏、损毁。
(4) 刳腹折颐:肚子被剖开,下巴被折断,形容伤亡惨烈。刳,音ㄎㄨ,剖开。颐,下巴。
(5) 暴:音ㄆㄨˋ,同「曝」,晒。
(6) 僵仆:音ㄐ|ㄤ ㄆㄨ,倒下。
(7) 系:綑绑。〔参考资料〕 《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另可参考:《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民不聊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战国策.秦策四》载:战国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攻打楚国,结果楚王被迫迁都陈城,国力由盛转衰。后来秦国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国,顷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企图说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国。黄歇到秦国后,为秦昭王分析当前的情势说:「今日大王信任韩、魏对秦国是友善的,当心像当年吴王一样,因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齐国,没想到却在得胜回国时,越王反叛将他擒住。还有,韩、魏历经几世争战,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计其数,国家也因此变得残破,宗庙年久失修而损坏,将士们肚破颈断、身首异处,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妇孺被捉去当俘虏,路上时常可见;鬼神没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离流落四方。韩、魏没有灭亡,是秦国的一大忧患!现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势必经过韩、魏国境,您不担心他们会叛变吗?」后来「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就从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书证
  • 01.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绝嗟嘻之声。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 02.《元史.卷二.定宗本纪》:「是岁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元史˙卷二˙定宗本纪:是岁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亦作民不聊生。
【人不聊生】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比喻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元史.卷二.定宗本纪》:「是岁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也作「民不聊生」。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