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孟子

拼音

mèng zǐ

怎么读

【孟子】的意思和解释

【孟子】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孟子,为战国时代闻名的儒家大师,他与荀子分执性的善恶两论,继承并发扬孔子的学说。孟子名轲,山东人,是子思的弟子,曾做过齐卿。孟子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有鲜明的民本思想。而其思想言行都收在《孟子》一书中,辞章由以气胜,曾自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影响后代气与文学的关系。孟子语言的犀利,智思的精妙,使其文章与人一种气势纵横的美感,于历代的哲理散文中熠熠生光。

【孟子】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
      孟子父名激,母仉氏,本鲁公族孟孙之后;后迁居邹地(今山东邹县),故〔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邹人。
      孟子从小聪慧,善模仿,但不肯用功读书,其母乃三迁,并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史记.孟荀列传〕中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赵歧〔孟子题辞〕则说他长而师孔子孙子思,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以子思卒业与孟子生年考之,当以前说为可信。孟子学成后,一面为他的学生授业解惑,一面则周游列国,想获得一个能得君行道的机会,以实现他政治的理想。不过当时诸侯均穷兵黩武,所需要的是权谋之士,孟子守着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容,称尧舜、崇孔子,发而为中正、中和、王道、民本的言论,诸侯视他为迂儒而不获见用。周游列国三十余年,没有机会舒展他的抱负,乃束装回国,和他的及门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着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学,薪火相传,以承袭圣贤之道统。
      孟子倡为性善之说,主张人心有仁、义、礼、智四端,而恻隐之心即为仁之端。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文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推而至于义、礼、智亦然。故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又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性善为人天赋之本能,内心之自然,与生俱来,不论贤愚,而结果有善恶不同者,便是后天能否确保而扩充的问题。顺其本性而扩充之则为善,受环境物质所诱惑支配而汨灭其本性则为恶。人皆有四端,此四端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人之不善,即不能就此四端扩充之,并不是他的「本性」与善人不同的缘故。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亦即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在能思想,在能依理义而行,在能「从其大体」以保守其心志。能思之心为人所特有,是「天之所以与我」者,为「大体」;耳目之官,人与禽兽所同具,是「小体」,人若只从「小体」,则不仅为小人,而且为禽兽。
      孟子教人凡事要反求自心,保守存养,勿因私欲而失其本心;如丧失本心,仅有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惟有不失本心能知行义,才能舍生取义。
      孟子论教育目的,以明人伦为本;而洒扫应对,事亲敬长,以至一切修己待人的大道,都是教育的范围。孟子特别重视教育,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为学的态度,首重虚心。〔孟子.尽心篇〕载:「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勳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认为为学要虚心,要诚恳,孟子为要矫正滕更炫己轻人的缺失,启发他尊师重道的意念,所以用不屑教诲的态度来刺激他。
      其次要专心。孟子认为为学之道,不在聪明智慧,而在专心与努力,以全副精神致力于学问,因知勉行,才能有成,否则「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他用奕秋教人下棋的事来说明专心的重要。
      再其次能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说为学要自动而积极的反应,自己去做、去看、去想、去经历,始能领悟其中之道理。而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孟子所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就是「学贵自得」之意。
      最后为有恒。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是勉人为学须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孟子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顺应自然,注重启发,因材施教,注重怀疑精神但不武断曲解,注重由博反约。兹分述之:
      在顺应自然方面,孟子觉得人的善性,犹如一粒潜伏在心中的种子,「苟得其养,则无物不长」。可以发扬为「善」、为 「士」、为 「圣」、为「神」。「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而「梏亡」,而如「牛山之濯濯」。养的方法是顺应自然,非如宋人之揠苗助长。
      注重启发方面,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大意是说教诲人的方法很多,我拒绝他不愿教诲他的意思,其实是在激励他,也是教诲的方法之一。孟子因齐王好乐好勇,好货好色,就乘势利导,劝他与民同乐,启发他推行仁政。孟子与齐王论王道,与告子论性,与陈相论许行的谬说,均不惮烦琐,反覆辩证。最后,抽丝剥茧,使对方自己发现真理,这是孟子教育方法注重启发的实例。
      在因材施教方面,孟子在〔尽心篇〕中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因学生之材质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教导,使之均有成就,就教者言无弃才,就学者言亦不致自弃,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怀疑精神方面,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在〔尽心篇〕中用实例说明,教人读书要慎思明辨有怀疑精神,但决不可武断曲解。
      在由博反约方面,〔孟子.离娄篇〕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是说做学问要博览多读,会通一切,然后由博反约,得其要旨。学不求之于「博」,便识见浅陋而不能精思旁通,但不反之于「约」,便工夫散漫而无所归宿。由博反约,才能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地步。
      孟子生当扰攘战乱之世,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觉民救世,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当其周游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其声势之壮大,实超迈前贤而过之。惟孟子殁后,其学说湮没而不彰;迨韩愈出,才认为自孔子殁后,仅孟子得孔子之正传,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此说后,宋儒亦极力推崇孟子,溯其源流,实自韩愈始。
      北宋程颐曾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然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于是宋儒乃对孟子推崇备至,尊之为亚圣,以之配享孔子。南宋朱熹更将〔孟子〕着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并列,合称「四书」,加以注释;而宋元明清各朝均以四书取士,孟子学说乃得昌明于世。
      孙奭曰:「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拔邪树正,高行丽辞,导王化之源以救时弊,闲圣人之道以断群疑,其言精而瞻,其旨渊而通,致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非圣贤之伦,安能致于此乎?」
      孟子尝说:「圣人 ,百世之师也。」是说才德绝世的圣人,用德行感化人的深远,可以做百世的师表;在中新历史上,除至圣先师孔子外,惟孟子的才德足以当之。

--作者:程运

【孟子】 图片鉴赏

孟子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